在大明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堪舆绘测后,发现这个地方,真的不如想的那么强力,山脉众多、耕地极少、文化不兴盛,而且也没有什么矿产和资源。
大明之前没有对内藩朝鲜进行全面郡县化,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,在国初的时候,是顾不过来,毕竟北元朝廷还在,不把北元消灭,就四处结仇,就是在胡闹。
之后大明对朝鲜也没有郡县化,一来因为朝鲜都很老实,一副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,二来,则是大明有自己的祖宗成法,朝鲜是不征之国。
简而言之,洪武年间顾不上,洪武之后没机会,朝鲜没给这个机会,大明也没有刻意寻找机会。
现在倭寇入寇朝鲜,就是好机会。
朝鲜虽然贫瘠,但得其地足以供给地方,得其民足以使令万民百姓,这就足够了,而且不郡县化朝鲜,怎么以朝鲜为踏板,把倭国荡平?
陛下可从来没放弃过灭倭的打算,而且一直在用各种手段,在消灭倭国,消灭倭人。
“如此。”朱翊钧没去过朝鲜,对于大明政策是否合适,凌云翼这个在朝鲜的经略大臣,更有话语权。
凌云翼谈了下对大学堂严出的看法,他觉得大臣们反对,也正常,户部缺算力,缺到了要搞个东交民巷监狱,对于不负责学政的他们而言,看不到坏处才是正常的。
大明朝廷的司礼监、内阁、六部衙门,就像是一条九头蛇,大家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,却长在一个身子上,这个时候,我在乎的,并不是你在乎的,这种分歧就时常出现。
廷议制度,可以有效的沟通,这对朝廷大臣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
大臣们私下里的沟通,是极其低效的,联合起来架空皇帝也就罢了,这要是对方给自己下绊子,就十分危险了,所以,大臣们对私下的沟通,一般都是不听不信不理。
有些道理,文华殿上讲得通,但私底下就是讲不通,这种分歧时间久了,越来越大,导致国事败坏。
廷议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,凌云翼希望,可以重新召开,哪怕一个月一次,也好过没有,朝臣们需要文华殿廷议,陛下同样需要。
朱翊钧认真思索后,采纳了凌云翼的建议,一个月一次的廷议,不耽误朱翊钧一元专制,而且能够让政务处置更加高效,尤其是一些疑难政令的推行,的确需要获得大臣的共同认可、合力推动。
朱翊钧又对凌云翼讲了讲王一鹗的事儿,就是徐阶为什么让他支取十万银的事儿。
凌云翼听完才恍然大悟,原来其中有此隐情,怪不得陛下不公开,这是保护王一鹗,否则王一鹗就是卖师求荣了,主要是对王一鹗品行的质疑,徐阶没什么名声可以败坏了,他没什么名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原来王一鹗和徐阶的师生情谊,这么早就断了,也怪不得王一鹗在顺天府丞的位置上干了这么久。”凌云翼终于明白了王一鹗为什么会被为难,做徐党就一做到底,龙头让你构陷,却不肯构陷,连银子都不肯收,那他不被为难才是怪事。
新势力张居正怀疑他,旧势力的徐党不帮他,能升转才怪。
“王一鹗入阁也是合适的。”凌云翼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,给出了他的判断。
那十万两银子不收,王一鹗就不是徐党,该进步进步。
凌云翼不是要推荐王一鹗,他就是说王一鹗有入阁的资格,至于谁入阁,谁不入,他已经退了,就没必要掺和太多,否则会招人恨。
“再看看,让各方都举荐一下。”朱翊钧倒是觉得王一鹗入阁并无不可,他在顺天府、在山东做巡抚,干的都很好,回京之后,也无差错。
各方举荐,草拟名单,召开廷议停推,廷议上表决,这才能最终确定廷臣人选,当然朱翊钧也可以朕意已决的推动,虽然不符合流程,但他是皇帝,他就是流程。
二月初二龙抬头,各方将推荐的阁臣名字送到了皇帝面前,连皇帝都没想到,王家屏是多数,各方推荐的名字各不相同,但都有王家屏。
多数朝臣认为,王家屏可以进文渊阁办事,主要是西洋商盟初建,需要一个阁臣的身份,统筹安排。
在二月十五的廷议上,王家屏入阁的廷推,顺利通过了廷议。
显然穷怕了的大明朝廷的最大共识,还是想方设法的搞钱,搞到白银。
只有搞到钱,就有了分配的权力,朝廷才有朝廷的威严,搞不到钱,财权在地方,朝廷只掌人事,还是不够权威。
皇帝朱批了这份廷议,王家屏顺利的进入了文渊阁,成为了刑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,入阁参与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