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不知不觉。
一行人到了县学。
李参领着生员们,在县学外三里地的地方等候迎接。
看到闻士慎,他执弟子礼:“学生恭迎老先生。”
其他生员也是如此。
进了明伦堂,生员们纷纷入座,张家兄弟俩是最后报到的,都被安排在最后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。
李参看到了,没有当场说出来,只在心里想:准是周禹干的!
兄弟俩倒是无所谓。
尤其是张子舟,他觉得,今天的主角是元好先生。
闻士慎落座之后,第一个眼神落在张子舟身上。
张子舟回了他一个眼神。
双方短兵相接,又各自很自然的分开。
闻士慎道:“谁知道国朝有经解多少种?”
经解,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典籍。
堂内很安静。
因为这个问题,有一点歧义。
指的是本朝现存,还是朝廷编纂的?
周禹瞅了一眼张子舟,心想:今天我要找回场子。
他当即起身,自信的回答:“十九种。”
“是哪十九种?”闻士慎继续问。
“七大类,易、书、诗、礼、春秋、孝经、四书。其中易四种,书二种,诗二种,礼四种,春秋三种,孝经三种,四书一种,综上共计十九种。”
这些都是以后岁、科、乡、会、殿试要考的内容,所以周禹记的非常清楚。
闻士慎笑着点头。
周禹得意的瞥了一眼张子舟,答不上来吧。
张子舟没在意,心里在想,先从十九种经解学起。
看看这些经解和自己上一世学过的,区别到底有多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