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什么话?"祭酒大人问道。
"杨大人说,国子监乃是天下文教之首,祭酒大人德高望重,如果您能带头反对这次改革,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。"
祭酒大人听了,捋着胡须想了想:"杨大人说得有道理。作为文教之首,老夫确实有责任维护传统文化。"
很快,京城各处的读书人都收到了类似的消息。杨威的人四处活动,煽动大家对科举改革的不满。
书院里,学生们议论纷纷。
"师父,科举真的要改吗?"一个学生担心地问道。
"唉!"老师叹气道,"皇上圣意难测,但听说确有此事。"
"那我们怎么办?"另一个学生着急了,"我马上就要参加科举了,现在突然改规矩,我什么都不会啊!"
"别急别急,"老师安慰道,"杨大人他们正在想办法,相信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。"
私塾里,情况也差不多。
"夫子,我儿子读了这么多年书,现在要改考试内容,这不是白读了吗?"一个家长焦急地向塾师询问。
"是啊夫子,我们花了这么多钱让孩子读书,就是为了将来能考功名,现在突然要学什么算学格物,这不是坑人吗?"另一个家长也跟着抱怨。
塾师也很无奈:"各位家长莫急,朝中自有明眼人,相信不会让这种荒唐事发生的。"
杨威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。仅仅一天时间,整个京城的读书人都在议论科举改革的事情,而且舆论越来越偏向反对。
到了傍晚,杨威府中再次聚集了一批人。除了昨天的那几个,又来了不少朝中官员。
"诸位同道,辛苦了!"杨威满面红光,显然对今天的成果很满意。
"杨大人,您的计策太高明了!"刑部侍郎兴奋地说道,"现在全城的读书人都在议论这事,而且大多数都是反对的!"
"是啊!"户部侍郎也很兴奋,"翰林院、国子监那边的反应都很激烈,看来咱们这招很管用!"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"这才哪到哪!"杨威得意地笑道,"老夫已经派人去各地府县了,要让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这件事!"
"杨大人英明!"众人齐声赞叹。
"不过,"杨威话锋一转,"光有舆论还不够,咱们还要想办法让皇上亲眼看到这些反对的声音。"
"怎么让皇上看到?"有人问道。
"明天咱们就开始上奏章!"杨威胸有成竹,"老夫已经草拟了一份奏章,痛陈科举改革的种种弊端。各位回去后,也要写类似的奏章,咱们一起上书!"
"好主意!"众人纷纷点头。
"另外,"杨威继续说道,"咱们还要联络各地的同僚,让他们也上书反对。老夫就不信了,如果有成百上千份奏章反对,皇上还能一意孤行?"
礼部员外郎兴奋地说道:"到时候奏章如雪花般飞来,皇上必定会被震惊!"
"不只是奏章,"杨威阴险地笑道,"咱们还要让那些工坊出点问题。只要工坊一出事,就能证明那些新技术不靠谱,皇上的威信也会受损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