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合线。”他在心里念了一遍,唇角一挑。
门内烛光摇动。朱标正在案上画线,线由粗至细,又从细回粗。
他抬头:“皇叔。”
“在画什么?”朱瀚问。
“路。”朱标笑,“掌院说‘看跑步’,我就画一条路。我想明日去城西的石桥下,从桥这头走到那头,停一停,再回头。”
“桥下风大。”朱瀚道,“你披一件厚一点的。”
“嗯。”朱标点头,随即压低声音,“皇叔,今日西巷时,我看见一个少年,一直在巷口。他不进,也不走。”
“白榆。”朱瀚轻声。
“他看着像想进又不敢。”朱标皱眉,“像是……怕被人看见。”
“怕字一旦在心里扎了根,人就会绕。”朱瀚道,“他绕得多了,不知怎么走直线。给他一条便道。”
“怎么给?”朱标问。
“明日桥下,你走到中段停一步,回头看他。你不叫他,他若肯上来,就上来;他若不肯,你不要招手。”
朱瀚说,“别替他做决定。”
“好。”朱标点头,“我不替他做。”
翌日,城西的石桥临水而起,桥身浮着细细的苔。
桥下风顺流而来,凉得人眼角直跳。桥上不多行人。
小贩挑着箩筐过桥,鞋底在石面上擦出细碎的声音。
朱标披一件黑褐斗篷,沿着桥栏慢慢走。
他不急,步子沉,背略略直。他走到中段,停住。
“殿下。”桥这头有个孩子喘着气追上来,递上一把小伞,“娘让我给您——说这几日风大。”
“多谢。”朱标接了伞,抱拳,“替我谢你娘。”
孩子嘿嘿一笑,跑了。
朱瀚远远站在桥头,斗笠压着。
他把“足音留痕”在心里一展,桥身上脚步的力道像一串串绳痕显露出来——有的轻,有的重,有虚浮,也有踏实。
那一条最靠近栏杆的绳痕时强时弱,显然是有人犹疑着贴着边走。白榆。
“他来了。”朱瀚在心里说。
白榆的脚步在朱标身后三步停住。
他没有开口,像被冬日水汽一噎。
朱标没有回头,手却向后微微一翻,撑开小伞,朝后遮了半寸风。他仍看向前方的水面,一动不动。